您好,欢迎访问甘肃罗达汇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网站!

新人教版初三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

2021-05-11 0

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  

 宪章运动:    原因:19世纪三、四十年代,广大工人为改善劳动和生活条件、提高政治地位积极进行斗争。    时间:1836—1848    内容: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。    特点: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、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。    影响:    (1)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的、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。    (2)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,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影响。    (3)表明无产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,显示了无产阶级的伟大作用。    《共产党宣言》    时间:1848    起草者:马克思、恩格斯    内容:《共产党宣言》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,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,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,为获得自己的解放而斗争。    影响:《共产党宣言》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。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,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。    巴黎公社    背景:    (1)1870年法国同普鲁士发生战争,法国战败,普军兵临巴黎城下。    (2)资产阶级政府对外屈膝投降,对内准备镇压人民。    (3)18713月,政府军队同巴黎市民武装——国民自卫军发生冲突,导致巴黎工人起义爆发。    影响:    (1)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。    (2)公社战士在强大敌人面前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。   

美国南北战争(美国内战)    

根本原因:奴隶制的存在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;南北两种不同经济制度的矛盾(缺乏生产力)    核心矛盾: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   时间:1861—1865    战争目的:维护国家统一    :美国总统林肯    文献:《解放黑人奴隶宣言》《宅地法》(革命中颁布)    作用:调动了人民群众,特别是黑人奴隶的革命积极性;使战争局面开始有利于北方,为北方取胜创造了条件    性质:南北战争是美国历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。    影响:美国废除了奴隶制度,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,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(第二次工业革命)    北方胜利的原因:    (1)内战中,北方政府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和黑人奴隶的支持。    (2)北方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,顺应了历史潮流。    (3)北方政府维护国家的统一,具有正义性。   

资产阶级统治的扩大和巩固  

 俄国1861年改革    背景:1.16世纪中期,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,盛行农奴制。(1)由于农奴制的阻碍,到19世纪中期,俄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,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。3.农奴境况十分悲惨,*频繁。    时间:1861    目的:摆脱农奴制危机,巩固统治。    领导人物:亚历山大二世    内容:    (1)法令规定,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,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。    (2)农奴在获得解放是,可以获得一块份地,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。    影响:    (1)1861年改革,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,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。    (2)这次改革虽然流下大量的封建残余,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,是俄国近代的重大转折点。    日本明治维新    背景:(1)19世纪中期的日本,仍是闭关锁国、落后的封建国家。天皇大权旁落,实际权利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。    (2)外国势力的渗透,激化了日本的国内矛盾,幕府的统治岌岌可危。    (3)一部分中下级武士,逐渐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,主张以武力*幕府的统治,并取得成功。    时间:1868    人物:明治天皇、中下级武士    内容:(1)政治方面,废藩置县,加强中央集权。    (2)经济方面,允许土地买卖,引进西方先进技术,鼓励发展近代工业。    (3)社会生活方面,提倡文明开化,即向欧美学习,努力发展教育。    影响:(1)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,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,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,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。    (2)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,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。    对比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    1.都是在国家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情况下进行的。    2.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。    3.改革后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,改革成为两国历史发展的转折点。    4.改革都不彻底,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。    5.改革后实力增强,开始对外扩张。    19世纪中期,美、日、俄面临的社会问题是什么?各自通过什么途径解决?    面临的主要问题:美国——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不可调和;日本——幕府统治危机;俄国——农奴制危机。    解决途径:    (1)美国通过1861—1865年的内战,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。    (2)日本经过武装倒幕斗争,建立了明治天皇政府,并于1868年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。    (3)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于1861年实行了废除农奴制的资产阶级改革。   

第一次工业革命    

时间: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   开始标志:19世纪70年代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   特征: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和生活领域,电力的广泛使用,人类进入电气时代”(注意蒸汽的与电气的的区别)    理论指导:法拉第的电磁感应原理    成就:    (1)电力的广泛使用:发明大王爱迪生(美国)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   (2)新机器的创制:汽车之父卡尔本茨(德国)设计出内燃机,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——汽车和飞机;电报、电话的发明    (3)新能源:石油    影响:    (1)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   (2)生产关系:产生了垄断,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注意即帝国主义过度    (3)国际格局: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,导致穷者越穷,富者越富”;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,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;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,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   新兴工业部门:电力、化工、汽车、航空    比较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点:    (1)第一次工业革命中,科学对于生产的影响不如第二次显著,新技术的发明主体与其说是科学家,不如说是有才能的技工;而第二次工业革命,科学发现往往直接导致技术发明。    (2)第一次工业革命重心在轻工业部门,主要是纺织业;第二次工业革命则重心转移到重工业,如石油工业、化学工业、汽车工业。    (3)第二次工业革命涉及领域更加广泛,不仅有能源动力革新,且扩展到材料、信息和动力技术的全面革新。    (4)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心主要在英国,然后扩展到欧洲其它国家;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展开,德国和美国成为相对中心    启示: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 

第一次世界大战  

 根本原因: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   时间:1914—1918    开始标志:1914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   导火线:萨拉热窝事件    主要参与国家:英国、法国、俄国(10月革命后退出)——三国协约;德国、意大利(后加入协约国作战)、奥匈帝国——三国同盟    结束标志:191811月德国投降    结果:德国战败,战后形成了凡尔赛——华盛顿体系    影响:    (1)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   (2)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,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   (3)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,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   (4)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(中国五四运动)    性质: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(除塞尔维亚以外)